路透上海3月2日 - 中国国家信息中心最新研究报告指出,中国并没有进入通货紧缩,只是存在通货紧缩的风险,不应对价格形势估计的过于严重,下药过猛。宏观经济运行有望缓中趋稳,初步预计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(GDP)将增长7%左右,2015年财政赤字规模增加到1.65万亿元人民币。
周一刊登在中国证券报的报告指出,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更趋复杂,产能过剩、地方政府性债务、财政金融风险等仍较为突出,房地产市场调整与分化并存,通货紧缩风险显现,经济下行压力加大。但全面深化改革将持续释放经济活力,宏观调控政策继续发挥支撑作用,宏观经济运行有望缓中趋稳。
“适当扩大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,应按照2014年预算1.35万亿元的赤字规模安排支出,把2014年节余的约2,000多亿元财政资金用于2015年。2015年财政赤字规模增加到1.65万亿元,并在年初加快国家预算内投资资金下拨进度。”报告称。
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有度,货币政策应主要盯住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,兼顾货币数量控制,保持社会流动性基本充裕。并建议继续适时降准降息,引导全社会降低企业融资成本,稳定社会预期,为改革创造良好环境。
同时运用好结构性、差别化货币信贷工具,加大对小微企业、科技创新、三农、基础设施等领域支持力度。在保持人民币兑一揽子货币基本稳定的同时,顺势引导人民币兑美元的适度贬值。
报告预计国内投资增长继续放缓,预计一季度制造业投资增速基本平稳,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将增长14.3%左右,房地产投资增长7%左右。消费增速将基本平稳,预计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将在11.7%左右,实际增长11.1%左右。
报告还预计一季度中国出口将增长5%左右,进口将下降10%左右。而居民消费价格(CPI)将继续走低,工业品价格降幅扩大,初步预计一季度CPI上涨1.2%左右。
**需要关注的四大问题**
报告提到,当前中国的经济问题是体制性、结构性、周期性的。从产能过剩、政府性债务增加、融资成本居高不下、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看,中国经济中的问题主要是体制性和结构性,必须通过行政体制、国企改革、财税金融等改革加以解决。
2015年房地产销售和投资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将继续减小。而且由于当前中国人口结构变化,尚未纳入统计的房地产存量较大,预计中国房地产市场将进入中长期调整阶段。
截至2015年1月,中国工业品价格已经连续35个月下跌,超过了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连续31个月下跌的纪录。至于中国是否进入通货紧缩阶段,报告分析称,产能过剩严重的煤炭、黑色金属、有色金属、石油加工等价格降幅较大,竞争性充分的行业价格基本稳定。除了产能过剩影响价格外,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也成为重要影响因素。
同时,电商等新的商业模式也大大降低了商品的价格。还应关注资金大量流入股市带来的资产价格波动。而且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增强,服务价格仍保持稳步上涨。因此,中国并没有进入通货紧缩,只是存在通货紧缩的风险。
报告也提到要稳定短期经济的关键是投资,投资的关键是房地产和基础设施两大领域。一旦房地产投资减速过快过猛,就需要发挥基础设施投资的支撑作用。
“我国经济也存在诸如房地产投资、企业库存等周期性下降的因素,一旦周期性下行压力加大,也会导致财政金融风险增大,需要在稳定经济和管控风险中寻找平衡。”报告称。
2014年全年中国GDP增速为7.4%,而去年四季度GDP增速为7.3%。业内普遍预期,今年中国经济仍将减速,全年GDP增长目标可能设在7%。
|